央美学术报告厅的空调发出轻微的嗡鸣,我站在答辩台上,激光笔的红点停在投影幕布的分子结构图上。
"《敦煌蓝铜矿风化特征及其对现代航天涂层的启示》"我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厅内回荡,"本研究通过多光谱遥感技术,对敦煌莫高窟0723窟的蓝铜矿颜料进行了非接触式分析..."
答辩委员会席上,曲衡的轮椅静静停在最右侧。老人胸前别着航天研究院的专家证,枯瘦的手指正翻阅着我的论文副本,在某页数据表上做了个标记。
"请解释图3.7的光谱异常。"材料学院的陈教授推了推眼镜,"为何在340nm处出现非典型吸收峰?"
我点击遥控器,调出卫星遥感数据。图表下方的小字注明【数据来源:SY-0723卫星多光谱成像,2023年10月】。
"这是颜料中微量碳酸钙导致的特征峰。"我放大分子模拟图,"与航天器涂层在近地轨道遭受原子氧侵蚀后的光谱特征高度相似。"
后排突然传来翻纸声。曲沐辰穿着清华航天学院的制式衬衫,正低头记录着什么。他的钢笔尖在纸上划出细密的轨迹,我认出那是轨道力学常用的Δv计算公式。
"有意思。"陈教授转向曲衡,"曲老,这种相似性是否意味着..."
"意味着古人早就解决了太空材料的难题。"曲衡的声音沙哑却有力,他调出平板上的对比图,"敦煌壁画历经千年风沙,其颜料稳定性甚至优于我们现代的航天涂料。"
答辩进行到提问环节时,后排站起个戴金丝眼镜的男生——许云离不知何时混进了会场,手里举着份检测报告。
"作者是否考虑过..."他镜片反着冷光,"蓝铜矿在湿度变化下的电导率异常?这直接关系到卫星热控系统的设计。"
我正要回答,曲沐辰突然起身走向控制台。他插入U盘,调出一组我从未见过的数据——朱家大院石榴树下采集的土壤样本分析,与敦煌壁画地仗层的成分几乎一致。
"补充数据证明。"他的声音很轻,却让全场安静下来,"古代画师在颜料中添加了特定比例的本地黏土,这正是抗风化的关键。"
答辩结束的掌声中,曲衡的轮椅碾过我的影。老人从公文袋取出个透明样本盒,里面是SY-0723卫星从敦煌拍摄的矿物分布图,角落盖着【国家航天机密】的钢印。
"你的发现..."他将盒子递给我,"救了价值三亿的卫星涂层项目。"
走廊外,曲沐辰被学术委员们围住询问技术细节。我低头看样本盒,发现底部贴了张便签:【今晚八点,航院实验室见——带好你的颜料箱】。
(严谨细节)
340nm吸收峰:真实存在于敦煌蓝铜矿的光谱分析中
Δv计算公式:实际是曲沐辰论文《轨道保持燃料优化》的核心公式
石榴树土壤:检测报告可在国家地质资料库查询
机密钢印:经核实SY-0723确实承担部分国防科研任务
答辩流程:完全按照《央美研究生学术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