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结束后的第三天,央美图书馆古籍修复室。
我正用手术刀剥离《唐代乐舞考》的霉变衬纸,窗外突然传来规律的敲击声。曲沐辰的脸贴在玻璃上,鼻尖压得发白,手里举着块写字板:【根据你过去72小时行动轨迹建立的数学模型,此刻你有87.3%的概率需要紫外线灯】。
他身后的双肩包拉链没关,露出半截紫外线灯管——正是修复室上周报损的那款型号。
"国家图书馆的文物修复守则第3.2条。"我推开窗,秋风吹散工作台上的纸屑,"非工作人员不得接触特藏文献。"
他变魔术般从口袋掏出张证件:国家航天材料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签发日期是昨天。
"现在我们是合作关系。"紫外线灯被小心放在工作台上,灯管上贴着成分标签:【Ce:YAG晶体,与敦煌壁画钇元素含量一致】。
第四天傍晚,央美西区食堂。
我的餐盘刚放下,对面座位就多了杯豆浆。曲沐辰的白大褂下露出航天学院的文化衫,袖口沾着可疑的蓝色粉末。
"群青颜料在胃酸环境下的稳定性测试。"他推来份检测报告,"你常点的糖醋排骨PH值3.4,会加速色淀分解。"
报告署名是清华航院与央美材料系的联合课题组,盖章处却有个铅笔画的星星——和我大一时在他课本角落涂的一模一样。
第五天清晨,校车停靠站。
雨水在站牌上敲出密集的鼓点。我低头看表时,头顶突然多了把伞——伞骨是航天铝合金材质,伞面印着SY-0723卫星的轨道图。
"气象卫星数据显示。"曲沐辰的呼吸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你有68%的概率没带伞。"
伞柄温度传感器显示36.5℃,恰好是人体表面温度。我抬头看他发梢的雨滴,忽然想起这人在答辩会上念数据时的样子——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却不敢看我的眼睛。
第七天午夜,颜料实验室。
离心机运转的嗡鸣中,门禁突然"滴"地响了一声。曲沐辰站在门口,手里捧着盒被液氮包裹的样本,航天制服右臂有道新鲜的灼痕。
"陨石样本中的蓝铜矿成分。"他将样本盒放入我手中,金属外壳上结着霜,"轨道倾角72.3°,正好经过敦煌上空。"
(科学偶遇原理)
行动轨迹模型:基于朱亦妍校园卡消费记录的马尔可夫链预测
紫外线灯成分:实际用于卫星涂层抗辐射测试
PH值检测:数据来自曲沐辰发表在《航天材料学报》的论文
伞柄温度:采用宇航服恒温技术
陨石编号:1999年确实有陨石雨经过敦煌,标本现存中科院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