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T-D系统的升级仍在持续推进,随着更多医院、社区和患者接入,这套系统已从最初的“个体化用药辅助工具”,逐渐变成一座连接患者、医生、生活和医学前沿的动态桥梁。
顾然站在数据中心的大屏前,目光缓缓扫过——
每条体质曲线的波动,都伴随着一个个具体的生活事件;
每次药效反应的变化,背后都有一个医生或患者做出的调整决策;
每份体质报告的备注里,都藏着患者自己的心声和思考。
“我们终于做到了,”李思源站在他身旁,语气里带着难掩的自豪,“数据终于不是冷的了。”
“因为我们记录的,不只是身体,还有人。”顾然轻声道。
项目运行满一年,HIT-D团队整理出一份“动态体质-药效-生活事件三联图”白皮书,汇总分析了超过5000名患者的体质波动模式。
数据证明:
不同体质类型的患者,药物代谢率和疗效存在显著差异;
生活事件(情绪波动、气候变化、重大事件)与体质波动高度相关;
动态体质管理配合个体化用药后,患者的慢病管理达标率提升22.8%,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18.4%。
这份报告一经发布,引发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不仅在循证医学领域引发讨论,更在中医学界掀起了“体质管理现代化”的学术浪潮。
“过去我们说‘辨证施治’,但怎么辨证,怎么动态追踪,一直没有标准化路径,”一位老中医在论坛上公开评价,“HIT-D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
“中西医结合,不是概念,是具体可操作的路径。”顾然总结道。
除了学术成果,苏静和顾然还从系统里筛选出100个最具代表性的患者故事,编辑成册,取名《体质日记:我的身体,我的生活》。
每个故事的开篇,是患者本人自述的身体感受;
中间是HIT-D系统记录的体质波动与生活事件关联图;
结尾则是患者对身体、生活和健康的反思与感悟。
“科学是冰冷的,但生命是温暖的,”苏静在序言里写道,“我们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每个人,你的身体从来没有抛弃你,只要你愿意听,它一直在和你对话。”
图书发布当天,和衡堂的小院里,秦老、程向阳、李思源,以及几十位参与系统测试的患者齐聚一堂。
王大爷第一个拿到样书,翻开自己的那一页,忍不住笑了:“我的故事还能上书啊?这可是光宗耀祖了!”
老奶奶坐在一旁,眯着眼说:“你光宗耀祖,我也是体质档案第一批上榜的老太太呢!”
欢声笑语间,医学的距离消融在真实的烟火里。
夜晚,顾然和苏静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头顶是深邃的夜空,手边是各自的手机。
顾然点开自己的体质档案,最近一条自述更新为——
“工作节奏加快,但生活稳定,身边有稳定的体质调理顾问,状态平稳,心情平和。”
苏静瞥了一眼,笑着问:“我什么时候成你的体质调理顾问了?”
“从我们第一次一起去和衡堂那天开始。”顾然侧头看她,目光温柔而笃定。
苏静没有反驳,只是低头打开自己的体质档案,输入一条自述——
“体质偏阳虚,但情绪平稳,未来可期。”
顾然看着她屏幕上的“未来可期”,忽然伸出手,轻轻覆在她的手背上。
“未来一起走。”他轻声说。
苏静微微抬眸,夜风轻拂,她眼中的光比星光还亮。
第二天清晨,顾然和苏静一起走进办公室,墙上挂着HIT-D最新的系统理念海报: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日记。”
“记录身体,就是记录生命。”
“中西医结合,是看见身体的更多可能。”
“我们记录过去,聆听现在,连接未来。”
苏静站在海报前,轻声笑道:“这是我们一起写下的。”
顾然站在她身侧,微微侧头:“以后,还有更多一起写的。”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数据与生命、医学与情感、传统与现代,都汇聚成他们共同书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