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点。”男人恶狠狠眼神瞪了一眼小助理,轻拍西装上本不存在的水珠。
小助理手机跳出一条信息,人事经理的解雇信如约发送到当事人手中。
林雪见轻轻合上百叶窗。
莎士比亚曾说,没有比希望自己不平凡,更加平凡。
问题,Problem。本意“横卧在眼前的东西”。
当出现‘问题’时,习惯找出‘恶’,对公司基层“罪人”进行惩罚的制度,还真是无聊。而对问题本身,哥哥仗着家世,肆意妄为。
领导者把自身错误归咎于别人,只会让不安与空虚像病毒一样,在每个员工内心增长。
蔚雨霁的哥哥,典型自恋型人格,傲慢自负的男人。
中国式家族企业在哥哥的带领下,能支撑多久?
长期受父母不公平对待,眼前这位信心不足的弟弟,蔚雨霁看着可爱多了。
“宋哲宗赵煦病逝,之后弟弟宋徽宗赵佶继位。
星辰陨落一个终结,也是,另一个新开始。
他被命运召唤了。”
公司里绝大多数人认为他依靠父母庇荫,这辈子注定一事无成。
蔚雨霁原本去美国得过且过的十八岁人生遇到林雪见后有所改变,他开始明白真正有力量不仅家族血统与父母财富所带来影响力与社会关系。
而是,他是否在统治阶层之顶端。
任何一项决策与改变,人都必须处于“决策权”、“领导者”的地位,才有可能实现。而私立艺术高中学生父母都互相认识,这些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父母的孩子们,学校的学生是社会未来精英的缩影。
他决定去读书,看他在学校究竟能到什么位置。
蔚雨霁语气所带来,最初冰冷和如今温暖之间,没有过渡。
只是一霎那恍惚,过后有所顿悟。
“命运,应该掌握在人自己手中。”
“蔚雨霁同学,令尊蔚明耀先生可是很赞同学校教学宗旨。”
林雪见得意的摇了摇手中《心理神探》(Mindhunter),心理画像也算绘画旁系,只是她一般不太用,点了点衣架上大衣。
“教学宗旨?”
蔚雨霁撇了一眼《心理神探》FBI首席画像师写犯罪心理学经典读本之一,他若有所思扶着下颚,原来她是这么解读他父亲钱包。
“学校老师所作一切,为了帮助学生思考。”
她含笑把手中学生守则交给他。
蔚雨霁接过学生手册放在一边,他翻了两页《心理神探》FBI首席画像师写犯罪心理学经典读本,美国在1985年就成立FBI Academy(联邦调查局学院),学校永远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现在社会资源丰富,而大多数人在相关行业里谋生知识外,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犯罪心理学的“常识”告诉他。
人本性在社会学上有三种观点:
第一、人性本善,周围环境影响人类;
第二、社会无纪律,除非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类;
第三种,无所谓好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中性,谁会在脑门上贴着‘我是好人’‘我是恶人’?
既然社会这么复杂,在人与人交往中,就需要一个判断的依据,才能保护自己。
‘遇到问题,知识告诉你该怎么做,照做,然后,你能活下来。’
简单直接的美式效率思维,时间每一分每一秒地流逝,新知识在不断地产生,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如果不想被淘汰,只有不断学习与进化。
他决定去学校重新学习新知识。
蔚明耀推开办公室门,理所当然把顽劣儿子脸上墨镜拿下来,对着蔚雨霁介绍:
“私立艺术高中的学生代表,林雪见同学。
雨霁在学校里需要帮助,就向雪见请教。
你们是同龄人,和睦相处。”
“幸会。”
互相达成共识的两人,不约而同,露出只有彼此看得懂的神秘微笑。
私立艺术高中坐落于山腰处。
学校山路街道两旁老旧房屋零次栉比,地面被雨水冲刷得若隐若现,抬头天空像火焰一样赤色云彩,耳边树叶像雨水一样簌簌地落下来。
走过学校操场,墙壁上篮筐“哐当”一声,清晨阳光照耀着投篮男生汗水淋漓的后背,学校围墙上爬满了深绿浅绿各色藤蔓。
林雪见一路领着蔚雨霁参观校园,走到新教学楼前停止脚步。
“有什么想法?”林雪见指着那面空白墙,她抬头似笑非笑地望着他。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去移民局说‘他想要换个地方居住’,移民局长官拿一个地球仪给他,‘选个你想去的地方’。
他拿着地球仪,看得很仔细。
过了很久,他问长官,能不能换一个地球仪?”
他语气平和,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都向往别处的生活。
蔚雨霁眯起眼眸,传统校园里高中做完几“斤”试卷,为一场无意义的赛跑你争我夺,考个综合大学里不上不下系,最后成为社会无关痛痒一枚螺丝丁。
一眼就望到头,随处可见的人生,大把时光从指缝中溜走,学生对此毫无察觉。
这里是他未来生活三年的地方,他要给这所学校不一样的东西。
千千万万年少世界里类似灵魂,所向往的一场繁华旅途。
人不会一辈子只住在一个地方,少年时总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憧憬漂泊流浪直到繁华与苍凉,心满意足后停止激荡。
人都向往……
“生活在别处。”她刻意控制得很平静的声音。
林雪见望着蔚雨霁拿着颜料的背影,她站在一个逆光处,看着他的背影,背影显得如此合衬,一刹那间百感交集。
生命里如果一定有特定时间,思考这个世界,思考自我生活,以一种近似飞行的姿态跨越生命的春夏,大约在十八岁。
生活在别处。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诗句,一种超越乏味的现实生活,进而达到理想境界的追求。
1968年,这句话被刷在巴黎大学围墙上。
崇高,一直是人追求最高理想,理想又不断社会现实打破;人性的崇高与自身邪恶矛盾纠结,透视出人身上最黑暗最深刻的激情。
‘崇高理想’背后‘残酷现实’,这句话本身又是一个悲剧。
繁华落寞,叫人敬畏。
在那么一瞬间,她愿意去相信,理想的崇高远胜于生活的苦难。
生活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