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宠爱

繁体版 简体版
偏偏宠爱 > [三国]炎兴元年 > 第56章 庚戌

第56章 庚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却说钟会带诸葛瞻离开桃林,并未前往城中,而是顺着溪水一路策马西行。眼见四周风景愈疏,才说过无惧的诸葛瞻,心中不免又开始打鼓:

先前那次会面,是由他选定在非鱼楼,之后方知那里是魏国安插在成都的据点,无怪乎钟会能有恃无恐地赴约。这次再与人接触,他本以为顺着诸事重现又殊途同归的规律,钟会也会带他前去非鱼楼,可眼下这个方向,却显然与成都城南辕北辙。

钟士季,总不能真趁此机会把他绑走吧。

“刚才不还胆子挺大的吗?怎么,后悔轻易被我拐走了?”

钟会含笑的声音打断了诸葛瞻的胡思乱想。不知何时,马已经在一座用篱笆围起的竹楼前停下,钟会先翻身下马,又伸出手,由诸葛瞻扶着下来。

“看来,你应该还不知道这里。”捕捉到人眼中不似作伪的陌生,钟会脸上闪过一瞬惜憾,推开篱笆门领着人朝竹楼中走去,“记好了,这里是蟏蛸的城外据点,城里定期递出的消息都会经过这里送回国内。至于城里有没有据点——”

“非鱼楼。”

“不错。”钟会欣然一笑,“我就知道,小公子胸中定然是有成算的。”

“我劝你最好不要如此乐观。”

竹楼不大,不消多时便可一览无余。入门右手边,是一排排放满简卷的架子以及一个通至二楼的梯子;左手边则是由一展绣着鸣鹤在阴的屏风辟出的雅间,方才那个清冷的,伴着檀香气的声音,正出自那里。诸葛瞻跟在钟会身后绕过屏风,只见一人青衫披发,正坐在竹案旁打篆。许是轩窗洞开,日光明盛,此人肤色白得近乎透明,如同绿竹化作的精怪,徒具形,无其心。

“哎,别关啊。”见钟会走到窗前,人忙出声阻止。钟会不解的回过头,他轻笑了笑,“日光晴好,舍不得。”

没由来的,诸葛瞻忽然想到了喻怀。

“你方才想起了什么?”

诸葛瞻一惊,循声看去,果不其然对上人澄如明镜的眼眸。这青衫人竟如此敏锐,他不过是微变神色,便被察觉。未曾想人接下来的话,更让他惊诧不已:

“你是在见到我之后,才若有所思。是我让你想起了什么?事情?应该不是。你显然不知我是谁,不会在乍见我时联想到旁事。那便是——人?我的样貌、服饰,或者别的什么,让你想到了其他人。那个人是谁?”

此番话后,莫说诸葛瞻,就连一旁的钟会,也面露惊愕。但很快,惊愕变成了思索,紧接着,诸葛瞻便接到钟会含着期待的目光。

“是……喻怀。”

钟会与青衫人对视一眼,目光迅速升温。

钟会忙问:“哪里?你是在哪里见过他?”

面对这个简单的问题,诸葛瞻却不得不陷入犹豫。他已与喻怀确认,知晓重生之事的人将会遭遇噩事,纵使钟会与青衫人出自敌国,他也不想这样加以算计。而若假以梦境,不说极有可能被当作愚痴妄语,能否用这种方法投机取巧,他也尚未确定。毕竟曾听他叙说过“梦境”的兄长……

“看来是有难处。”片刻沉默后,青衫人突然善解人意起来。他拉住急于追问的钟会,目色平淡却坚定地望着诸葛瞻,“诸葛郎君,此事于钟士季极为重要,甚至可称为性命攸关。你可否再想想其他办法,暗示,隐喻,或与之相关的细枝末节,都可以。”

顺着人的话,诸葛瞻陷入深思。喻怀、钟会、与之有关且一定可以透露的事——

“钟公子,有人”他特意咬中了这两字,接着方才的话题,他相信钟会能明白所指为谁,“托瞻向你询问一件事。令尊的《菖蒲集》,可曾完稿?”

钟会眸色骤变,看来的确问到要紧。

“《菖蒲集》是家父写的志怪小说,目中列篇五十,但父亲写到四十九篇时,对末章‘红衫’迟迟不肯动笔。母亲曾说过,这一篇父亲不是无暇动笔,而是有意留白,意取自大衍之数。《易》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留一为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状,方可造太极,生万物。若是你,会如何理解这句话?”

愈到后面,钟会的语气愈是急切,可见内容至关重要,然而诸葛瞻却只感到茫然。他与钟会都是从小孰烂五经之人,当然知晓《易辞》里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至于为何虚一而不用,先贤注家的各种解释,他相信钟会和他一样熟悉。钟会想要的回答,显然不是那些。可他自己对此似乎也没有什么真知灼见……

“以瞻来看,一既为道,道不可名而可成名,不可言而生言,不可状而化状,因其无有,方可为万物。所以大衍需留一为无,以一操四十九筮而成六十四卦,从而化生万物,演现天道……”

忽然,诸葛瞻脑海中有什么一闪而过。天道,这个词,他近来碰到的可太多了。而钟会则似乎没摸到什么头绪,只喃喃自语:

“所以,以一为道,是以道为母,演现天道……”

诸葛瞻道:“既然《菖蒲集》取意于此,钟公子不如再与我再说一些书中内容,或许会有帮助。”

“此言有理。”说着,钟会立刻从善如流,先为诸葛瞻写下五十篇名,又一一指讲起内容,“开篇《菖蒲》,讲的是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菖蒲先百草而生于寒冬……”

……

“《口断》第二十。昔有猘儿,生于吴郡,才略绝异,无敢争锋,唯城北算人谓其轻而无备,易遭小人,需远于田猎郊射,非此,必丧命匹夫之手,后果如算人所言。”

……

“《礜石》第二七是我朝太/祖北征蹋顿时的故事。军队行至故柳城外,见一丘不生百草,或言墓主生时常服五石,五石以礜石毒性最强,腐肉入骨,生热蒸外,遂使大木燋灭。太/祖开墓视之,未见白骨,但礜石满冢。”

……

“《囍丧》第四一,昔建安末阳翟某家有丧,赤绸挂梁,彩缎绕柱,遍宴宾客。来客入门需饮酒一盅,入堂饮一盅,灵前哭丧流涕者再罚一盅,言笑欢欣者赠锻十匹,酣醉尽意者赠百金。繇日中与挚友登门问丧,离时日暮西沉,携锻百匹,金无数,欢笑大醉而归。”

……

“《酒贼》第四九。汉常以正月旦日大会宴请群臣,故安帝遂于雒阳宫修大窖十以藏美酒。后董卓入京,凉人好酒,尽取用之,无有余者。建安末,雒阳城有一嗜酒吏,于上元休沐偷入旧宫窖中,却见美酒一坛,遂盗之。宫婢发觉,循鞋印而追,先至嘉福殿,后至北部尉府廨,但见红泥纷纷,酒香满溢。雪愈深,阻前路,遂罢之。”

“至于最后一篇《红衫》,虽然没有写成文,但家母曾听家父说过,若可以落笔,这是一则建安十六年,与一位着红衣的精怪有关的故事。……你听我讲这么多,真的没有想到什么特别的事吗?”

事实上,当讲到第二十篇时,仍无动于衷的诸葛瞻已在钟会眼中察觉到了失望,但不知为何,人还是强打着精神,费着诸般口舌,为他把五十篇的内容都一一讲过,执着的宛如突然抓住树枝的将死之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可树枝便是树枝,变不成粗壮的浮木,听到后面,诸葛瞻都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

从这些故事里,他是真的,什么特别的事都没有想到。

“好了好了,谈玄和讲故事都到此为止。”再次被青衫人解围,诸葛瞻暗舒一口气,正因此对人生出几分好感,便听人继续道,“钟士季,我劝你莫把王辅弼的话全放在心上。我虽瞧不上你们那些俗物营生,但既是求生,你还是当先从这方面着手。”顿了下,他又瞥了诸葛瞻一眼,“不过,只怕在这方面,你也是白费功夫。这位小郎君一瞧就是养尊处优,稚嫩懵懂,手中全无能帮上你忙的筹码。为今之计,你还是放弃挣扎,回去等死算了。”

“荀奉倩我忍你够久了!”不知是真的被青衫人的话触怒,还是想给从刚才积攒下来的失望找到一个发泄口,钟会勃然而怒,也因此,诸葛瞻总算知道了青衫人的姓与字,“要是真恨我误了你当情圣,你就把五灵丹还给我然后去自杀。天底下岂有救人反救成仇的道理?!”

“救欲死之人,当然是错;救下欲死之人还强逼其生,更是错上加错。”比起钟会的愤怒,荀奉倩的语气可谓淡漠,“而且,我现在无心迁怒,只是就事论事。你求生心切,头脑发昏,才会什么都不细想就把这小娃娃当救命稻草,甚至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弄清楚。”说着,他忽然将目光转向诸葛瞻:

“诸葛郎君,不知你现在身居何职,可调动多少兵士?”

“我……尚未入仕,并无可调动的兵士。”。

荀奉倩瞥了钟会一眼,一切尽在不言。而钟会似犹不死心,又是追问:“那朝政诸事你可了解?能否加以干涉,或者在一两年间,拜官要职?”

诸葛瞻颇为迟疑地,缓缓摇头。也许,诸葛亮之子的身份能让他对朝政有几分置喙,但无论如何都十分有限。且无论是皇帝还是姜维,都希望他先及冠,再入仕,而他现在活都活不到二十岁,自不必想什么高官要职。

这样一想,以目前的处境,他能做到的事实在太少了……

而另一边,钟会在得到诸葛瞻的回应后,眼中希冀终究全数淡去,消散在冰冷的黑暗中。竹楼陷入一阵短暂的沉默,诸葛瞻虽不解为何钟会突然颓丧,但方才已在他并不关心的事上浪费了太多时间,现在,该由他将话题拉回正轨。

“钟公子,瞻听闻中原有香名作‘汀兰’。此来西川,公子可带有此物?瞻愿重金购之。”

钟会眸色变换,问道:“你要此香何用?”

“永乐公主好香,瞻想买些送她。”鸾昭仪之事,虽然他已知晓来龙去脉,但当日钟会主动送他含有苏合子的汀兰香所图为何,至今不明。他不透露目的,是怕钟会或其他魏人又用其他办法安插细作,自己一番折腾,反而弄巧成拙。

“凑巧,我的确随身带着一盒。”钟会似乎信了他的解释,起身从一旁的竹篓中拿来一个木盒,“小公子,你我性同气类,一见如故,所以这盒汀兰香无需分厘,我直接——”

却是木盒推至案中,被一只干瘦见骨的手死死按住——

是荀奉倩。

“你又想如何?”钟会蹙眉,语气甚是不快,“珍香赠佳人,这种一等一的风月美事,你不是向来乐见其成吗?”

“你想佯作愚痴,别带上我。”荀奉倩冷冷道,“你既知我怜香惜玉,自不会坐视你出卖我亲自培养出来的佳人。”

“荀奉倩,你怎么也脑子不清醒了。你眼前这位小郎君既能明确提到汀兰香,证明他已经察觉不妥。纵使没有这盒香,他是诸葛孔明之子,想不问缘由杀个人,会很麻烦吗?”

“……确有些道理。”如此说后,荀奉倩却没松开按着木盒的手,而是将冰冷的目光射向诸葛瞻,“诸葛郎君,这盒香究竟有何用途,在场之人都十分清楚,你不必再遮掩下去。苏合子可以给你,但我希望你能答应我,来日倘若阿鸾谋败,喂药也好,打晕也好,你得把她活着送回荆州。只要你应下这个条件,苏合子,粲双手奉上。”

诸葛瞻未及回答,钟会先冷哼一声:“你若真想救她,就该现在把她绑走。这样,你救了佳人,小公子省去内忧,我也能向司马昭交差,一举三得,哪还用得上苏合子。”

“妮子性倔。”荀奉倩无奈叹气,“不杀了姜伯约,她断不肯回头。”

诸葛瞻正因荀奉倩的自称想起某些回忆,闻此,无暇深思,忙焦急问道:“敢问这是何意?!”杀了姜伯约,鸾昭仪是冲着伯约哥哥来的?!

曹魏将鸾昭仪作为细作送入宫中,以祸乱君听,败坏朝政,灭亡季汉,这是他已经确定的信息。而姜维总领军队,守御国门,从这个角度讲,曹魏的确会以除掉姜维为亡汉的前提。可听二人话锋,此事似乎并非这么简单……

然而,接下来无论诸葛瞻威逼还是利诱,钟会与荀奉倩二人都一改坦诚的态度,不肯再解释那句话。来来去去间,独钟会一句不经意的轻嘲,似乎又透露出些信息:

“倘若注定是死局,阿鸾能得手倒也不错。羊跪乳,鸦反哺,畜生尚知报恩,他却贪图功名,舍弃老母,着实该死。”

伯约哥哥的母亲?贪图功名?这又是怎么回事?

诸葛瞻头愈发的痛。他好像得到了许多信息,却皆是语焉不详的碎片,无法拼凑成真正有意义可供利用的内容。又因为前次与钟会的会面中,他太过心急坦白,反倒被人摸透底细,所以当下即使不懂,也不敢轻易打断询问。好在,他的记忆着实不错,先把听来的一字一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