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莫高窟,风裹挟着细沙掠过崖壁,发出古老的呜咽。我系紧防护面罩,指尖在254窟斑驳的壁画上悬停。修复灯冷白的光圈里,北魏飞天的群青色颜料正在氧化层下静静呼吸。
"小朱,先测北壁含水率。"
李老师的声音从耳麦传来。我打开检测仪,激光点在壁画剥落处扫过——数据立即在平板上跳出一组异常曲线。这处的黏土成分与标准样本不符,碳酸钙含量高出常规值17.3%。
"第三区块有夹层。"我对着记录仪汇报,驼毛刷轻轻拂过凹凸的壁面,"颜料层下有早期..."
一阵突如其来的穿堂风掀开临时防护棚的帘幕。阳光如利剑劈入,刹那间照亮那片异常区域——剥落的缝隙里,隐约可见更古老的墨线,是幅未被记载的《维摩诘经变》草稿。
"遮光!快!"
我扑向工具箱时,背包里的铜钱滑出,"当"地撞在铁质脚手架上。硬币旋转着停在裂缝边缘,阳光透过方孔,在地面投出个晃动的光斑,恰好映出草稿中菩萨低垂的眉梢。
"北凉时期的覆壁重绘..."李老师的声音发颤,"这发现能改写敦煌艺术史!"
工作站顿时忙成一团。我套上无菌防护服,仔细记录每一处细节。壁画上的菩萨衣纹用"屈铁盘丝"技法勾勒,与现存北魏风格截然不同。这种笔法,我只在故宫珍藏的《历代名画记》摹本中见过描述。
窟外突然传来引擎声。三辆印着"国家古代壁画保护研究中心"的越野车停在沙地上。领队的周教授是我导师的同窗,他手里拿着我去年发表的《矿物颜料退化模型》论文。
"小朱!"他挥着论文单行本,"就用你提出的分层加固法!"
日落时分,我独自留在窟内复核数据。手机震动,导师发来消息:"日本正仓院同意借展《王羲之丧乱帖》摹本,由你主持修复。"暮色透过防护棚的缝隙,在监测仪屏幕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走出洞窟时,鸣沙山正泛起金色的波浪。我摸出口袋里的铜钱——爷爷说是周岁时抓周抓到的,边缘已磨得发亮。阳光穿过方孔,在掌心烙下个小小的、完美的圆。
(专业细节)
屈铁盘丝: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曹仲达作画风格
分层加固法:朱亦妍发表在《文物》2023年第5期的创新技术
碳酸钙异常:与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地仗层研究》数据吻合
正仓院借展:2024年中日文化交流重点项目
铜钱隐喻:呼应前文朱家"忠孝传家"的影壁